司法考试改革后客观题分两个批次考试,试卷由原来的三卷改为两卷,2018年前考试名为国家司法考试,18年开始变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,简称“法考”,本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2011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试卷一《刑法》不定项选择题。
甲将一只壶的壶底落款“民國叁年”磨去,放在自己的古玩店里出卖。某日,钱某看到这只壶,误以为是明代文物。甲见钱某询问,谎称此壶确为明代古董,钱某信以为真,按明代文物交款买走。又一日,顾客李某看上一幅标价很高的赝品,以为名家亲笔,但又心存怀疑。甲遂拿出虚假证据,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。李某以高价买走赝品。请回答第1—2题。
1、关于甲对钱某是否成立诈骗罪,下列选项错误的是:
A.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,成立诈骗罪
B.钱某自己有过错,甲不成立诈骗罪
C.钱某已误以为是明代古董,甲没有诈骗钱某
D.古玩投资有风险,古玩买卖无诈骗,甲不成立诈骗罪
2、关于甲对李某是否成立诈骗罪,下列选项正确的是:
A.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,成立诈骗罪
B.标价高不是诈骗行为,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则是诈骗行为
C.李某已有认识错误,甲强化其认识错误的行为不是诈骗行为
D.甲拿出虚假证据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,甲仅成立诈骗未遂
1.【答案】BCD【解析】诈骗罪(既遂)的基本行为结构为:欺骗行为(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的手段)导致受害人产生或维持了错误认识,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向行为人交付了财物,行为人因此取得受害人财物,受害人遭受了财产上的损失。
本案中,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实施了隐瞒真相的行为(去掉壶底落款),并在被害人钱某产生错误认识(误以为明代文物)之后,进一步维持、强化了这一错误认识(谎称为明代古董,受害人进一步信以为真),从而使得被害人基于该错误实施了处分财物的行为(钱某以明代文物价款购买民国文物),甲因此取得财物(甲取得了明代文物的价款),被害人因此遭受了财产损失。因此,甲构成诈骗罪既遂。A项说法正确,BCD项说法错误。
2.【答案】AB
【解析】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采取虚构事实(虚假证据证明)的欺骗方法,维持、强化了被害人以赝品为名家亲笔的错误认识,被害人因此处分了财产,甲构成诈骗罪既遂。A选项正确。
在文物、古董等交易中,判断其价值取决于交易双方的专业水平。因此,标价高本身不是欺骗行为,但故意制作、出示虚假证据证明赝品为真品的行为,则属于诈骗行为。B选项正确。
如果李某产生错误认识之后,甲没有实施任何欺骗行为,从而使得李某高价购买了赝品的行为,甲也不成立犯罪。但甲在李某产生错误认识之后,通过提供虚假证据强化了对方的错误认识,这属于诈骗行为。C选项错误。
本案中,甲提供虚假证据强化了李某的错误认识,使得李某处分财产,以高价购买了赝品,二者之间当然具有因果关系,因此甲成立诈骗罪既遂。D选项错误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